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的报告

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的报告

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乡村振兴重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区位特点,聚焦“五个振兴”,通过抓基层党建、调农业结构、整治农村环境、发展集体等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呈现新亮点。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 工作进展情况

(一)多措并举,助力产业振兴

一是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方案,城中村基于门市楼资产、农贸市场,积极招商发展物管经济,娄店村、祁家庄、西张仪村、许村东商铺、农贸市场租赁业务发展良好;城郊村基于本土特色种植业,积极发展特色采摘、农旅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班家村桑葚、后范庄桃杏、顺河无花果、店当村葡萄均发展良好,形成了“一村一品”格局。

二是支部带头,推动产业升级。班家村桑果采摘业原本产业单一,收入较低,桑果没有明确销路导致大量桑果会烂在地里。村党委积极学习外地桑产业经验,外出联系销路,有效推动产业升级。一是联系桑果外销。以集体名义对外合作,修建桑葚冷库,收购农户桑葚后统一向外销售,每年桑果销售7000元/亩,户均收入2万元,村集体集体盈利8万元/年。二是开展桑葚加工。区直部门牵线联系,村集体与省、市农科院合作,利用农科院技术,投资建设桑葚加工厂,打造桑葚干、桑叶茶、桑叶面、桑葚酱等全链条桑葚产品。三是桑枝种养食用菌。桑树每年修剪桑枝无处安放,有碍村容村貌,村党委干部外出学习相关技术,支部带头搭建农业大棚,将桑枝研磨成碎后种养木耳,集体年增收10万元。在村党支部带领下,班家村及周边村庄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桑葚产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

三是加强培训,拓宽农民收入。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培训,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培训,组织党支部书记先后到西辛庄党支部书记学院、马庄桥镇永固集村、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学习“五星”支部创建和产业发展经验,拓宽村干部发展思路,围绕周边在建项目和社区,提供劳务服务、材料运输、围挡搭建、物业服务等业务,有效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

(二)培优重教,促人才振兴

一是全面推进中小学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区规划布局18所中小学,累计投资18亿元,建成了11所城区中小学,保障本地村民上学需求同时也吸引周边适龄学生来示范区入学,在校中小学生达1.2万余人,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双双提升,教育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

二是加强村民技能培训,培育乡村本土人才。针对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等,有针对性地开设多期中式烹饪、中式面点、保姆保洁、月嫂、网红带货等培训班十余期,培训人数一千余人次,培训了一批保姆、保洁、月嫂、网红,有效促进乡村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开展“人人持证”活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示范区农民已大多搬入社区,逐步融入城镇生活,立足城乡融合区情,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活动,促进当地就业。示范区新增就业一千余人。同时,积极助力本土创业,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569万元,有效推动本土创业就业。

(三)软硬兼施,促生态振兴

一是健全长效机制。示范区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以区环卫队为主体,将村庄纳入环卫队清扫管理范围,选聘农村环卫工,同城市环卫工一样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现农村垃圾处理与市政垃圾处理的无缝隙衔接。农村环卫清理到村民门口,农村垃圾“日清日运”,实现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目前,示范区农村环境已走向常态管理阶段,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已得到根本性扭转。

二是村民自治与督查巡查相结合。一方面,各村加强制度管理,通过《村规民约》明确禁止事项,杜绝乱丢垃圾、乱排污水、私搭乱建、堆积秸秆和杂物等现象,并组织家家户户从房前屋后做起,广泛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环卫标兵”“五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另一方面,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开展“月评比,季观摩”,以观摩促整改,以评比促提升。区领导多次带队深入田间地头、背街小巷,督导农村环境整治,发现问题现场交办,确保农村环境整治落到实处。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娄店、貌庄、许村等11个村实现整村拆迁,东湖社区一二期、西湖社区一二期等5个安置项目建成交付,近20000名群众实现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步跟进,覆盖城乡的智慧政务平台、智慧社区、智慧校园、智慧医疗平台等配套设施建成投用,村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性转变。

(四)移风易俗,助文化振兴

一是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倡并规范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向全区村庄推广班家“红黑榜”经验,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强化村民自治。同步开展了以“党员星级评定”“文明户”创建,“好媳妇”“好邻居”评比等活动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各村上下形成争当好党员、争做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村风民风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加强村民自治,促进移风易俗,不良风气显著改善。

二是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村文化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设施、养老服务站点、文体活动中心、乡村大舞台等,应有尽有,切实丰富村民群众文娱活动。

三是广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开展“文明村”“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弘扬敬老爱老、文明卫生、勤劳致富等优秀思想道德,通过开展活动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同时,各村乡村大舞台不定期开展群众演唱、戏曲广场舞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五)强基固本,保组织振兴

一是以五星支部为抓手,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坚持精准施策,三级书记同向发力,扛牢主体责任,层层抓落实。区党工委书记多次主持召开推进会研究创建工作,并多次深入村调研指导,逐个研判、指导各村确定创建目标及思路,切实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二是持续强化农村“两委”班子。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制定《示范区农村党支部“六个基本”标化规范化建设实施细则》,明确农村党支部行为规范,定期观摩评比,推动了基层党建任务落实。加强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制定专项方案,对组织动员力弱、带领致富能力不强、在群众中威信不高的“后进村党组织”,按照兰考“六步工作法”和“六字工作法”稳步开展整顿工作。加强村务监督,保障基层廉洁公正。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补贴、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三是加强“三农”队伍工作能力。示范区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对村“两委”干部开展培训,运用领导干部讲课、集中授课、现场教学、视频讲学、交流研讨、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拓展基层干部思想觉悟和工作思路,提高“三农”队伍素质水平,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东部城中村目前刚刚回迁,手里资源没有合适管理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向;二是西部农业村统筹拆迁整合,不适宜在进行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体量越来越小;三是部分村产业链条较短。如发展桃、杏等林果产业的村,果树种植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鲜果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四是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各村农旅项目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采摘农业等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而产业类型重复不仅会影响项目质量,更会在本区域内形成强大的竞争阻力,分散消费能力,从而降低项目效益;五是农民收入依然偏低,集体经济发展不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足,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有限,农民增收压力较大;六是农业人才资源匮乏。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农民总体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极其缺少;另一方面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难以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下步打算

示范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立足实际,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西片区城中村改造,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示范区落地落实。

(一)加快推进西片区七村城中村改造。西片区7个村占地约1700亩,涉及安置群众近7000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无偿拆迁、无偿安置”的原则,待安置房建成后,再行启动整村拆迁。西片区整体开发和教育园区片区整体开发全面启动,七星城社区建设稳步推进,七星渠示范段靓丽呈现,七星路、迎宾桥、祥云桥全面建成,全域绿化持续推进,累计绿化面积超过11000亩,生态宜居底色更浓,下步要加快推进西片区开发,七星城社区完成建设,尽快使农民群众住上新房,彻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城中村”社区既有别于城市社区,在管理方法上,吸取原村委会的治理经验,借鉴村民自治的合理因素,逐步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健全科学合理的社区自治体系,组建新的社区工作网络,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城中村”社区特点的社会管理模式。二是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以社区服务站为平台,逐步开设各类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使服务与需求能够有效对接,构建以“社区管理制度化、社区服务项目化、居民自治规范化、基础设施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三是根据需要逐步建立超市、便利店、文化娱乐场所等,形成配套完善的服务网络,为居民的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服务;设立独立的市民服务中心,满足“15分钟服务圈”的服务半径布局要求,使“城中村”社区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区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服务。

(三)持续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继续把农村改革作为“书记工程”,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活力。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的衔接工作,将改革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效应落到实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四)着重扶持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培育本土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扩大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以桑葚产业为着力点,培育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

(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加大财政向乡村振兴倾斜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

(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乡村。强化政治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制定学习和宣传推广计划,开展二十大精神乡村宣讲,做到宣传全覆盖、理论宣讲全覆盖、社会宣传全覆盖,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乡村。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3-12-06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