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关于印发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首页    规划信息    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关于印发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开州办卫都办筹备组,示范区各部门:

《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于202010月完成初稿,后经市直部门指导、区内意见征集、专家论证评审等多个环节完善,已通过示范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表决会议,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726日        

 


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快城乡现代化建设、全力打造“四中心一高地”和“一核引领、一窗展示、三园支撑”的关键五年。《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河南省委、濮阳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相关精神,结合示范区实际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打造“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展示濮阳新形象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力夺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回顾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自2011年3月启动建设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区上下鼓足干劲,攻坚克难,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强。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76.6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6.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万元,同比增长1.6%。累计开工项目480个,竣工完成项目460个,累计完成投资710亿元,年均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6年的1.8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4.3亿元,年均增长20%,提前一年实现翻一番的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税收占比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

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商贸商务、文化旅游、高端地产、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壮大。商贸服务业稳步推进,恒大悦龙台商业综合体建成投用,滨河商业街主体完工,建业▪天筑项目落地。商务服务业快速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步伐加快,恒基伟业大厦建成投用,龙湖半岛置业总部建设加快推进,全市首家五星级酒店阿尔卡迪亚国际酒店正式营业,商务中心区主、副地标积极进展。文化旅游业不断推进,依托龙山龙湖优质生态资源,打造了班家耕读小镇、西河书院、班家芙蓉宴、东湖沙滩浴场、《龙秀》音乐喷泉等一批濮阳旅游新坐标,成功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半程马拉松等一系列赛事。持续推进龙湖龙山旅游度假区项目落地实施,积极谋划“中华龙眼”水上摩天轮景区和龙宫船坊项目建设,擦亮叫响“亲水亲绿示范区”旅游品牌。高端地产持续发力,建成住宅项目17个,正在建设22个,特别是荣盛华府、建业世和府、恒大悦珑湾等高端地产项目快速推进,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高端供给、加速聚集了人气。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智慧生态园建设加快推进。

城市综合功能持续完善。持续推进城区建设提档增效赋能,打基础、补短板、强配套,城市建设进入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的新阶段。卫都大街、卫河路、金堤路、振兴路等示范区段重要城市道路建成通车;大力完善市政配套,完成多处电路迁改工程,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复审,荣获2020年全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先进县(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累计绿化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绿化覆盖率达到40%,生态宜居底色更浓。大美龙山整体提升,山体整形、植被、道路已经完工;龙湖岸线植被、步道、灯光、管网持续打造,呈现出“城区绿景、龙山绿屏、水岸绿网、道路绿茵”的生态颜值和气质,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第一选择。强化污染防治,超额完成市定“双替代”任务,大气质量实现“两降一升”,PM10、PM2.5累计浓度分别下降13%、5%,优良天数同比增加60天。深入实施“四水同治”,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动力不断增强。深入推进示范区机构改革,职能体系不断健全。“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区内现有权力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重大项目、民生项目实现“容缺办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投融资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山湖集团加快组建,稳步推进AA级主体信用评级。实行区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员和联系员等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18个村全面完成清产合资、股份制改革,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初步搭建了集体经济发展新框架。5个PPP项目顺利推进实施。区域用地规划进一步调整,全力保障了项目用地需求。科教改革创新发展,取得了“四步五环、翻转课堂”“开德美学童”等10余项课程创新成果,规划的17所幼儿园全部完成普惠性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棚改攻坚取得关键突破,4596套安置房交付使用,3312套安置房基本建成,娄店、貌庄、许村等7个村实现整村拆迁,成为全市唯一完成全区域城中村改造的县区,已有近16000人实现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的智慧政务平台、智慧旅游、智慧校园、智慧社区、智慧医疗平台、智慧交通、龙山视频监控系统及指挥大厅、网络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建成投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打造了班家、东西店当两个“美丽乡村”样板。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

社会民生事业稳步推进。民生项目支出由2016年的1.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4亿元。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创业,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余人,举办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班42期,大力实施“党建+技能培训”工程。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市医专、濮阳技师学院、市杂技艺术学校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声有色。基础教育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新一高、绿城小学、开德小学、开德中学、卫都实验学校、绿城中学等学校建成投用,同时完成18所中小学扩容布局,生源规模和质量持续双提升,示范区教育品牌效应凸显。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西湖医院正式签约,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发力。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实施,在全市率先建成村庄综合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全部配备并培训宣传文化协管员,积极举办下基层文化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为辅的较为完善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法治政府建设快速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五年来,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取得较好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始终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各领域全过程,实现了示范区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始终坚持在大势大局中谋划推动发展,着力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市总体发展规划。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牢安全稳定底线,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营造了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始终坚持全区“一盘棋”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拼搏进取、团结奋斗、主动作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氛围浓厚。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将经历深刻变化,示范区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一、示范区面临新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示范区创造了高质量发展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新机遇。

新阶段赋予新战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新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重大部署,将为示范区发展都市型科创产业、康养产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随着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赋予濮阳市变区划边缘为区域枢纽、开放前沿的战略定位,这些将有利于示范区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战略地位、在国家战略平台整合中放大叠加效应、政策集成效应、发展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激发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活力,并为新功能的注入和区域资源的集聚提供机遇,有条件成为濮阳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新阶段孕育新机遇。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将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有利于示范区作为濮阳市重点开发地区,进一步统筹国土资源配置,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已进入提档升级阶段,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助于示范区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高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新阶段催生新动能。新时期,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经济,郑济高铁濮阳段即将开通运行,有利于示范区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高起点谋划建设都市型科创产业,赋能现代产业,容易实现弯道超车。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有利于示范区高端商务商贸、休闲娱乐、文化旅游、高科技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现代产业快速发展。

二、示范区面临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加速演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内外形势将会更加复杂严峻,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准确把握,积极应对。

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再工业化”,同时加工、组装、低端制造等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生产工序正在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我国经济面临“两面挤压”风险,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和重新布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消费、投资、出口受到较大制约,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叠加交织。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通过贸易链、产业链、就业链向示范区传导,抵抗经济下行压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弱,实现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任务繁重艰巨。

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阶段,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竞争加剧,特别是对于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创新要素争夺将更加激烈。示范区起步晚,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发展要素的能力有限,招大商引大资难度大,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

示范区自身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制约。一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短期内形成区域竞争优势难度大。示范区规划的商贸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信息科技、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等六大主导产业,虽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趋势,但产业发展空间有限,重大项目无处摆放。二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城发展不同步,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局限。受起步区区域限制,示范区规划发展的产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房地产。而对于现代科技型农业、休闲型农业、都市型制造业关注不足投入不够,缺乏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础,不利于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无法形成地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三是发展空间有限,资源相对缺乏。示范区目前只有30.5平方公里的管辖面积,空间发展局限性突出。未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将会涉及华龙区、开发区、清丰县等多元行政主体的区划变更,变更难度大周期长。同时,由于地理空间狭小,各类经济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可持续支撑能力尚未形成。

综合来看,“十三五”以来,示范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将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与立足示范区实际相结合,突出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就。但是示范区也存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发展空间有限等诸多不足和短板,当前正处于加快建设、扩容提质并行推进的关键阶段,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必须立足现有基础,抢抓战略机遇,强化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按照“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展示濮阳新形象的窗口、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三大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功能、突出产业、产城融合、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加快形成总面积85.5平方公里“一核一窗三园”的空间布局,着力实施“城乡融合、城市扩容、产业培育”三大工程,大力培育发展金融商贸、信息科技、健康养老、教育医疗、文旅杂技、现代物流、高效农业七大产业,全力打造“四中心一高地”和世界杂技之窗,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典范新城迈进,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濮阳绚丽篇章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规划引领。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高标准编制示范区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权威性,不断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促进“多规合一”,严格执行规划,以高水平规划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

坚持开放带动。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增强开放意识,拓展开放空间,提升开放势能,加快构建现代开放体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固基强本。牢牢把握化危为机、应对竞争的战略主动,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加快人口集聚,着力发展金融商贸、信息科技、健康养老、教育医疗、文旅杂技、现代物流、高效农业七大产业,努力在扩大经济总量中不断提升发展的科技含量、生态质量和就业容量。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的关键时期,必须着眼于支撑示范区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重大问题,培育发展动力,深挖发展潜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补齐发展短板,实施重大关键性举措,实现跨越式发展。示范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展示濮阳新形象的窗口、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龙头。着力推动产业培育、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改革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建设“四中心一高地”(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旅中心、生态宜居中心和高端服务高地),打造“龙山宜居地、龙湖慢生活”的城市品牌,基本形成“以城带乡、以城融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全市推动新型城镇化作出典范和引领。

——展示濮阳新形象的窗口。全面融入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主动对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环渤海经济圈、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实力和创新动力跻身全市第一方阵,成为承载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城乡公共服务等重大功能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建成绿色低碳、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智慧新城,带动濮阳实现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引领濮阳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积极发展大杂技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世界杂技之窗。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标识。

——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国际化为导向,把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招大引强,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文化创意和信息等高能级、高附加值服务业,积极培育壮大都市型科创产业和高效农业,推进产业梯度合理分布和能级全面提升,不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体系,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增强示范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第四节  空间布局

“十四五”时期,示范区亟需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业布局。

一是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从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由数量型城镇化向质量型城镇化转型。具备城乡一体复合型功能性区域的示范区,能够高效整合城乡资源要素,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顺势应时成为加快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面临大城市难以落地、小城市难以养家,城市生存成本相对较高的突出问题,进而有利于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二是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从全市发展来看,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1581.49亿元,同比增长6.8%,位居全省第十四位,低于全省平均增速(2019年增速为7.0%)0.2个百分点,亟需打造一个引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来提升濮阳城市能级。从城市发展空间看,中心城区囿于西部、南部土地指标限制,城市空间亟需向北拓展,行政中心的北移是必然趋势。示范区作为展示濮阳新形象的窗口,城市承载力、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对区域发展能够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示范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成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濮阳绚丽篇章的新引擎。

三是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从全区发展来看,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由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以省辖市复合型城市新区为基础,体现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统筹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加快示范区空间扩容步伐,将马庄桥镇和胡村乡大部分地区纳入管辖区域,将有利于示范区在更大范围内高标准统筹推进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带动周边地区交通更加便捷,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更加完善,区域旅游和居住功能也将大幅提升,将有效带动周边地块土地增值和经济社会发展。

顺应我国区域发展进入以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为主体空间形式的新趋势,立足于提升濮阳城市能级,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十四五”期间,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要加快空间扩容步伐,以产业集聚专业化、生态资源价值化、生活空间宜居化为导向,加快构筑“一核引领、一窗展示、三园支撑”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已开发空间优化和新开发空间创新,通过规划、建设、提升一批专业园,加快生态空间开发利用,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探索走出一条布局优化、开发有序、集约高效、“三生”空间协调的发展路子。

——一核引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核心区,位于大广高速以东、濮范高速以南、京开大道以西、绿城路以北区域,占地面积30.5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四中心一高地”(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旅中心、生态宜居中心和高端服务高地),重点发展行政服务、总部经济、金融商贸、会议展览、休闲旅游等功能,发展成为集行政管理、总部办公、教育科研、商业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濮阳城市新中心,着力打造濮阳市的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旅中心、生态宜居中心和高端服务高地,引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一窗展示。即世界杂技之窗,位于G342以西、卫都大道以南、中原西路以北、华安路以西区域,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世界杂技之窗。依托濮阳杂技艺术资源,以“大杂技、大市场、大品牌、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为指导,积极发展以杂技文化为核心的“杂技+旅游”“杂技+文化”“杂技+情感”“杂技+教育”“杂技+体验”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形成杂技旅游、杂技演出、杂技教育、杂技体验和杂技魔术服装道具制作,将示范区打造成为集杂技人才教育培训中心、杂技艺术创新研发中心、杂技文化交流体验中心、杂技魔术道具研发制造中心和杂技旅游主要目的地于一体的世界“杂技之都”,成为展示濮阳的“杂技文化之窗”“城市形象之窗”“对外开放之窗”。

——三园支撑。都市型科创产业园、教育医疗及康养产业园和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园,包括濮范高速以北区域(大广高速以东、固双路以南、马庄桥镇界西)和濮范高速以南区域(京开大道以东、马颊河以西、绿城路以北),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

都市型科创产业园,位于金堤路以东、濮范高速以北、固双路以南、马庄桥镇界西的区域以及京开大道以东、马颊河以西、濮范高速以南、绿城路以北区域,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全市现代化都市型科创产业基地。依托大数据智慧生态园、环保检测产业园等产业基础,根据都市经济特色,优先在京开大道以东、马颊河以西、濮范高速以南、绿城路以北区域布局发展电子信息、5G、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着力构建以城市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平台,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以商务中心区、商用楼宇为活动载体的现代都市科创产业体系。

教育医疗及康养产业园,位于濮上路以东、濮范高速以北、固双路以南、金堤路以西的区域,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豫东北地区重要的教育、医疗及康养基地。依托示范区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加强与省内外著名学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着力打造示范区优质高端教育品牌。着力实施引进优质医疗卫生机构、优势医学专科、优秀医学人才的“三优工程”,重点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战略投资者,发展具有先进技术、优质服务、先进管理模式的高端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和专家团队。聚焦重大疫情防治、多发疾病用药、罕见病用药及高端医疗装备、诊断试剂等领域,积极引进生物医药产业大项目、大集团、大总部落户示范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通过康养+教育、康养+农业、康养+文旅、康养+杂技、康养+文化、康养+生态等行业互相融合,加快构建集教育、医疗、康复、保健、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康养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区域性重要的教育、医疗及康养基地。

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园,位于大广高速以西及以东、濮范高速以北、濮上路以西的区域,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濮阳市居民观光休闲体验的“后花园”和供给有机绿色农产品的“菜篮子”。积极培育盆景式特色有机种植业、湖景式绿色生态养殖业、主题式观光休闲花木业,推动林果、蔬菜、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高端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的研究开发,将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园建成濮阳市中心城区的“后花园”“菜篮子”,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

第五节  发展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到202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示范区“十四五”规划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产业高度发达、文化繁荣兴盛、人民富裕幸福、社会和谐安定、生态特色鲜明、城乡协调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典范新城开好局、起好步。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综合考虑示范区的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任务,聚焦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未来十五年朝着“四个强区”的奋斗目标迈进。

——高质量经济强区。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市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世界杂技之窗基本建成,形成若干个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一核一窗三园”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和开放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魅力彰显文旅强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龙山龙湖龙文化的文旅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美丽宜居生态强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先进水平,形成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青水碧的国土开发格局,基本建成美丽和谐的生态宜居样板区。

——普惠共享幸福强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国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十四五”规划具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环境更加优美、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群众更有获得感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基本建成“四中心一高地”。到2025年,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和高端服务高地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科技创新成效位居全市前列;城乡融合引领示范地位凸显,城区影响力明显提高;示范区特有的“蓝绿交融”城市风貌基本形成,综合环境品质更加优良;城区交通体系更加高效便捷,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动力活力持续增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具体目标是:“一个形象、两个突破、三个台阶”

——城市建设呈现新形象。城区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备,实现高度的空间融合、资源整合和文化相融。在提速增量、提质增效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615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

——产业引领取得新突破。现代服务业、都市型科创产业、高效农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核引领、一窗展示、三园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商贸、金融、文化创意和信息等产业形态初具规模,互联网+、物联网、大健康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培育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承载能力取得新突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新增公共绿地1500余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韧性城市、人文城市、海绵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增加值能耗保持全市较低水平。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全市城市管理的标杆区。

——创新驱动迈上新台阶。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集聚一大批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累计引进各类人才总数达4000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2。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开放带动迈上新台阶。每年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量达到20.16亿元,城区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综合指标位居全市前列,总部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幅度提升。体育赛事、商务会展、杂技文化等大型活动丰富精彩,龙文化、杂技文化不断传承弘扬创新,多元文化交流更加深入,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

——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居民就业更加充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达到9600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602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27064元,平均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提高至5张,教育从业人数增加至2000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困难群体生活更有保障,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专栏2-1:“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

 

单位

2020年

30.5平方公里)

2025年目标

85.5平方公里)

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一、综合实力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124.3

-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

-

95615

-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8.85

169.6

-

预期性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4.3

6.3

8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

3.2

11

预期性

二、产业引领和城市建设

6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

-

-

预期性

7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20.5

85

-

 

8

住房面积

万平方米

320

671

-

 

9

住房改造

万平方米

75.45

123.69

 

 

10

新建道路长度

公里

76

128

-

 

11

新建管网长度

公里

203

358

-

 

12

新增公共设施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34

-

-

 

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3

污水处理率

%

-

100

-

 

14

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

 

15

海绵城市建设面积

万平方米

1165

按下达目标确定

-

 

16

建成区绿化

森林覆盖率

%

31.9

33

-

约束性

绿化覆盖率

%

-

42

 

17

 

新增公共绿地面积

公顷

310

585.6

-

 

18

 

公共绿地覆盖率

%

-

45

-

 

四、创新驱动和对外开放

19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

-

3

-

 

20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

3.2

-

 

21

五年引进各类人才总数

-

4000

-

 

22

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

亿元

18.08

20.16

-

预期性

五、民生改善

2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84.7

85

-

 

24

教育从业人数

681

2000

-

 

25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万套

0.42

1.74

-

约束性

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60233

-

预期性

2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7064

-

预期性

28

平均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

-

5

-

约束性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经济实力之城

 

以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国际化为导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重点,实施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积极培育壮大都市型科创产业和高效农业,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顺应产业融合、消费升级需求,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和信息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服务中心和总部中心,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金融服务。重点建设区域金融港,全力对接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争取更多金融机构落户示范区,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支持各金融机构在示范区设立法人总部、区域性中心和后台业务总部,发展以资本运作、财富管理和企业服务为主的金融总部经济。鼓励金融机构与文化旅游、现代服务、健康养老等优势产业融合,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融资服务,加快成立“金融超市”,为企业融资、成长、上市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商贸服务。重点发展四大商圈经济,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加快发展滨河商圈,以滨河商业街为主体,引进商贸服务业项目,大力集聚高端贸易型、结算型、连锁型品牌企业,鼓励发展品牌旗舰店、主题概念店等新兴业态,着力构建覆盖全区的现代生活服务网络,打造豫北地区最靓丽的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发展卫都商圈,以建业▪天筑项目建设为中心,重点发展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具有引领作用的品牌商业,着力打造国内知名品牌集聚、配套服务齐全、夜间经济活跃的综合性商业中心。加快发展商务中心区主地标商圈,以商务中心区主地标项目为载体,不断创新“超豪华星级酒店+顶级写字楼+高端商场”高端商业运营模式,着力打造豫北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富现代气息的城市主地标。加快发展教育园区北片区商圈,重点提升北片区商贸、教育、文化设施水平,着力打造低密度体验式街区型商业中心。

总部经济。以总部经济品牌建设为抓手,以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目标,以引进和培育金融商贸、信息科技、健康养老、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高效农业等产业总部为重点,吸引中小企业总部、都市型科创企业总部、外贸总部等区域性和职能型总部落户示范区,促进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提升示范区总部经济发展能级,打造区域性最具活力的总部经济中心。

现代物流。依托大广高速、郑济高铁、瓦日铁路三大物流通道,重点发展高铁货运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大宗商品等特色物流。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共同配送体系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站点三级网络,鼓励发展智能快件箱、冷链储藏柜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枢纽运营企业,增强物流枢纽辐射带动能力。

文旅杂技。重点发展大杂技文化产业,加快整合龙山、龙湖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世界杂技之窗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栏3-1  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金融服务。重点建设保险大厦(银保大厦)、中原微谷小镇、濮阳市金融中心、区域金融港、濮阳市金融监管中心、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包括研发、运营、呼叫、培训、灾备等多种功能服务平台和后援基地)等项目。

商贸服务。重点建设商务中心区B区写字楼、龙都会展中心、濮阳市泽鲁置业有限公司现代商贸中心(东湖方舟)二期等项目。

总部经济。重点建设龙湖半岛置业企业总部大厦项目、示范区总部基地项目、光大路桥工程研发中心、都市型科创企业总部、5G产业总部、现代农业企业总部、大型物流企业总部等项目。

现代物流。重点建设示范区生鲜冷链物流港、示范区西北片区高效农业冷链物流项目、化工领域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粮食仓储物流园、豫北物流集散中心、现代医药物流园等项目。

第二节  加快发展都市型科创产业

抢抓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双重机遇,坚持引进培育与提质增效并重,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打造布局合理、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功能互补的都市型科创产业新载体,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全面构建示范区现代都市型科创产业体系。

信息科技。重点支持在京开大道以东、马颊河以西、濮范高速以南、绿城路以北的2.2平方公里区域内布局电子信息、5G产业园区。以创新引领为核心,围绕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等领域,重点发展无屏显示、车载雷达、智能传感器、通信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数字云平台等电子信息产业。瞄准5G产业重点环节,培育引进一批围绕5G基础材料、核心器件、网络设备、应用服务等领域,掌握5G产业核心要素、对5G产业上下游及周边产品有联动影响、具有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以点带面,推动5G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健康养老。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的医疗、保健、养生、中医药科研院校等机构合作,引导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综合体,以及适用于智能健康养老终端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

教育医疗。围绕建设教育强区,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入驻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做优做强示范区教育产业。围绕智慧医疗产业,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重点布局智慧医院、智慧医疗和物联网应用整体解决方案、AI+医疗大数据平台、AI+新药研发、AI+辅助诊断,打造互联网医疗、物联网医疗、医疗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联动体系,形成全面且特色鲜明的智慧医疗产业闭环生态。

节能环保。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重点发展废物综合利用、能量分质梯级利用、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使用、节能公共服务平台等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新型节能环保服务新模式新业态,释放市场潜在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

专栏3-2  都市型科创产业重大项目

信息科技。重点建设深港跨境电商产业园、大数据智慧生态园、云网数据中心、濮阳市数据中心、5G产业园、顼龙科技5G、AI网联自动驾驶项目、西湖科技园、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网游开发中心、中小企业服务平台、5G研发创新基地、5G智能终端及核心配套产业、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现代农业、5G+物联网+人工智能、5G+智慧城市等项目。

健康养老。重点建设“北斗小镇”项目(西片区整体开发)、健康养老产业园、大健康医药基地、健康评估中心(包括生活方式管理、健康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中医调理、健康生活知识培训等)等项目。

教育医疗。重点建设“产城融合”--教育园区片区综合开发、名校合作办学项目、智慧医疗、现代中药产业、特色专科医疗技术与服务项目的开发和引进(包括引进肿瘤医学、生殖医学、儿童医学、老年医学、整形美容、口腔修复等特色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项目)等项目。

节能环保。重点建设河南光远环保建设检验检测科技园、智能环保设备产业园(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和设备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项目。

第三节  着力发展高效农业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一批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业态。大力发展体验式农业,建设休闲农庄,发展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身的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加强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大力发展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化、工厂化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可控化、自动化、智能化,着力打造“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支持订单农业、超市农业、节庆农业、会展农业等农业业态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积极发展特色林、果、菌产业。调整林果菌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以桑葚、鲜桃、鲜杏、食用菌为主的设施高等果品带。研究开发一批果汁饮料、果干果脯、冻干食品、化妆品、酒类等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提高果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新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功能食品和高值化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满足城市多样化需求。

打造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实施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知名品牌。抓住品牌农业发展关键环节,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切入点,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充分利用电商、“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加强品牌市场营销。

专栏3-3  高效农业重大项目

重点建设示范区桑葚综合产业园、顺城河改造提升工程、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班家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示范区濮范高速以北片区高效农业、北片区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项目、示范区现代养殖园、鲜果深加工、高标准农田建设、西片区“研学旅”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项目。

第四节  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实施消费促进工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培育消费新热点新模式,着力激发消费能力,营造优质安全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筑美好消费新场景。积极谋划推进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酒店休闲度假场景、龙山龙湖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未来时光沉浸场景七大类消费场景建设,进一步繁荣消费市场。强化新场景项目策划招引建设,大力引进一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产品服务采购、创意策划等专业服务机构,共建消费新场景。

创新在线消费新模式。加快布局直播电商,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模式,构筑“线下孵化+供应链+线上平台”网络流量孵化群,举办“桑文化直播节”、桑葚、桃等林果种植产地直购直播等主题活动。大力推广非接触型消费,完善无人货柜、电子菜柜、无接触配送站点等社区基础设施,发展线上预约下单、线下服务到家等“无接触配送到家”服务。引导商场、超市、餐饮、菜市等应用“社交电商”“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开展数字化转型,拓展外卖、网店、微店、小程序等业务,加速电商赋能发展。鼓励景区、音乐喷泉、公园、特色小镇等应用短视频、直播、VR/AR等技术,提升《龙秀》音乐喷泉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拓展“云体验”服务消费新空间。

培育发展消费新热点。大力发展“国际范儿”城市首店,鼓励特色商业街、商业综合体招引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品牌首店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全新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融合店,提供国际化、品质化消费体验。繁荣发展夜间经济,创新发展“小店经济”,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激发城乡周末消费,围绕龙文化、桑文化、美食、龙山龙湖等特色IP,推出周末休闲度假地、音乐演艺品牌地、美食品鉴地、休闲购物潮地、运动消费空间、潮玩娱乐地、乡村好去处、夜间狂欢地、文创集市活动九类周末精品旅游目的地(活动),构建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周末消费新生态。

专栏3-4  促进消费重大项目

重点建设城市主地标、企业总部副地标、建业▪天筑项目、全域旅游项目、示范区东湖大酒店、“中华龙眼”水上摩天轮景区项目、东湖龙宫、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园、西片区枫林水岸高端住宅、西片区跨境奢侈品高端购物商城、新型消费场景(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酒店休闲度假场景、龙山龙湖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未来时光沉浸场景七大类消费场景)、直播电商产业园、城市首店创建等项目。

 

 

第四章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打造活力时尚之城

 

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动力,以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准确把握开放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持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构筑支撑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第一节  宽领域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实施“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积极推行政企分开,实行管理机构与示范区开发运营企业分离,建立功能完善、有序衔接、高效运转的职能体系,增强示范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提升行动,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坚持和完善首席服务员、企业家日、企业安定生产日等制度,加快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增强城区的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和商品集聚能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持续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加快推动人力资源、金融、土地、技术等要素高效合理配置,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着力打造山湖集团,提升其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转变税收征管方式,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综合治税工作平台作用,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在涉税数据共享、智慧管理、查漏补缺、加强征管等方面形成更为高效的局面,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诚信体系和公平竞争环境。深化重点民生领域改革,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激励机制,提升居住证覆盖率,有效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  全方位扩大开放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依托濮阳海关、濮昇保税物流中心、中原国际陆港、濮阳至天津港、日照港铁海联运班列、深港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平台,引进保税仓落户示范区,积极拓展对外开放通道。不断壮大开放型经济,抢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承接产业转移重大机遇,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紧盯国内外500 强、行业100强,以及其他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科学绘制和动态调整完善招商图谱,着力引进一批基地型、龙头型、引领型项目。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郑济高铁、京雄商高铁等优势,积极扩大商贸服务、教育、医疗、康养等领域开放力度,深化与鹤壁、安阳、清丰、华龙区等合作,通过产业链协作配套、园区异地共建、飞地经济等方式,不断拓宽开放空间。扩大全方位人文交流,以世界杂技之窗为展示窗口,以“豫鲁文旅”联盟为依托,积极融入黄河流域大旅游体系,加大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宣传推介力度, 充分展示龙湖龙山、班家耕读小镇等文旅品牌,积极开发生态环境游、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到示范区旅游,打造豫冀鲁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多形式推进创新

抢抓沿黄科技创新带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参与“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试点市建设,努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研发平台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创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引领型平台。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依托优势主导企业和各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认真落实“濮上英才计划”,全面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围绕电子信息、5G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紧缺型人才需求,引进一批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带先进技术成果到示范区创新创业。积极探索“引项目+引资金+引人才”“研发中心+引进人才+成果转化”等新型引进方式,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通过鼓励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周末教授等方式汇聚人才智力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加大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围绕企业创新需求创办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打造一站式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服务人才培养,逐步实现“点对点”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强化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专栏4-1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指引

宽领域深化改革。探索实施“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依托政府投资平台,在管委会统一领导下承担开发建设管理工作。创新示范区人事管理,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畅通人员身份转换渠道,推行职员制和绩效工资制,鼓励薪酬分配向招商引资、资本运作等高价值岗位倾斜,分类计酬,多劳多得。对示范区发展急需的特殊人才和团队,可实行年薪制、效益工资、协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改革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办法,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实施无差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向机制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实现干部考核由主观评价向量化考评转变。

全方位扩大开放。全省开放通道:空中丝绸之路(郑州和卢森堡“双枢纽”战略、新开直飞欧洲、大洋洲、美洲等洲际客运航线、中卢两国航权开放协作等)、陆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郑州)+”建设工程,拓展至北欧、南欧、东盟等新线路;公铁、铁海、陆空、空铁多式联运)、海上丝绸之路(淮河、沙颍河航道、周口、漯河、信阳等内河港口)、网上丝绸之路(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省开放大平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口水果、肉类、汽车、粮食、国际邮件、药品等各类口岸。

多形式推进创新。创新引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引领型人才(团队):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者、“中原千人计划”专家、国家省重大科技成果完成人、市级杰出人才、领军人才、中原学者、中原千人计划等;创新引领型平台: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引领型机构:高新技术园区、新型研发机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等。

 

第五章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大力提升绿化面积,持续巩固示范区生态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路桥、水利、5G网络以及大数据平台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提升承载力和综合保障水平,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青山常在、碧水常流、空气常新、人民乐居的山水森林城。

第一节  优先构建良好生态环境

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强化龙山龙湖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突出地位,通过引入生态效益好、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增加森林覆盖,推进水土保持,构建城山浑然一体的城中山林。实施龙山整体优化提升,强化水土保持,丰富绿色植被,推动龙山公园景区化建设。以人工造林为主、多树种配置推进水库岸线、连接渠以及马颊河、顺城河、引黄入冀补淀干渠两岸护堤护岸林建设,加密绿植覆盖,构筑护堤护岸屏障。持续推进大型森林公园、城市小游园、主题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和集中连片林地建设,打造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统筹推进乡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绿化等增绿行动,优化提升乡村生态空间。推进城市道路建设、绿化、亮化“三同步”,持续开展道路两侧廊道绿化,不断丰富绿化层次,沿路打造城市交通生态廊道。结合濮阳历史文化资源,沿龙湖沿线以及连接渠两岸和引黄入冀补淀干渠两岸做好景观塑造,布局建设一批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雕塑。

强化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防洪系统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打造濮阳海绵城市建设新高地。综合利用水库、连接渠、湿地、水保工程、水池洼地等蓄水功能,强化提升蓄水能力。充分发挥卫都大街等海绵城市建设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沿城市主次干道因地制宜布设旁侧湖、滞水塘、调蓄池、蓄水池等雨水径流调蓄设施,增加对雨洪径流的调蓄能力。强化对透水铺装的推广和应用,保持地表自然排水系统,降低不透水区域的面积比例。

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持续优化空气质量,强化大气污染源监测监控,强化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和应急预警机制,完成大气质量改善目标。加强水环境治理,以“四水同治”为引领,深入实施碧水工程,综合治理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推进水功能区划划定工作;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综合整治行动;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建立完善河道管护长效机制。加强河道生态绿化,培育水岸生态涵养林。扩大湿地面积,加强湿地保护。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积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土壤环境事故应急监测等土壤环境监测体系。

专栏5-1  生态环境建设重大项目

沿路(街)绿地。重点建设卫都大街(濮瑞路至龙门南路)北侧绿地、七星路(卫都大街至龙门北路)东侧绿地、濮上路(规划小路至澶州大街)东侧绿地、东西湖水系连通工程龙泽支渠(濮上路-金堤路)、百米绿廊(金堤路至濮上路)、开州路西侧(如意河北岸至澶州大街)、学林街(文岩街至濮瑞路)南侧绿地、进水渠(文岩街至华安路)两侧绿地、华安路(绿城路至澶州大街)西侧绿地、引黄入冀补淀干渠(学林街至龙门北路)两侧绿地等项目。

街道城市景观。重点推进龙湖沿线艺术雕塑、城市街道景观步道等项目建设。

湿地公园。重点推进建设顺河湿地公园、引黄灌溉调节水库生态湿地公园、马颊河湿地公园改造提升项目。

污水处理。重点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北片区乡镇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龙山优化提升。重点推进龙山水土保持及配套设施(龙山公园)二期工程、龙山绿色景观项目和龙山人文景观项目。

第二节  建设低碳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优化提升路网布局建设。提升道路等级、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绿化美化亮化,构建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体系。高标准建成澶州大街、龙泽大街、高阳大街三条主干道。提升城市道路便捷度,加密城市路网,补齐核心区路网短板,谋划推进祥云路、孟春路、金鼎路、智城路、大庙路等一批道路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城乡路网交通互联互通。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公交服务品质和科学管理能力。结合城市景观布局,谋划建设城市旅游观光专线。

打造安全低碳的绿色慢行系统。加速构建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自行车和共享新能源汽车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共享交通工具体系,倡导绿色交通出行方式。结合城市绿地广场、城市景观、城市公园、小游园等开放空间,积极建设城市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构筑安全低碳城市慢行网络。积极谋划实施新能源汽车替代行动方案,推动公交车、出租车、轻型物流配送车、环卫作业车等领域将传统能源汽车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引导和鼓励区内居民乘用新能源汽车。

建设智慧停车系统。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向空中或地下空间延伸,适时推进建设立体停车设施,逐步提升停车空间供给。融合公共区域、社区、商业区、医院等停车空间,完善建设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开展数据同步对接,实现泊位资源统一调配和智慧化调配。建设智能停车配套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停车服务收费机制。

专栏5-2  综合交通建设重大项目

道路优化提升。围绕道路、污雨水、路灯、绿化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内容,重点优化提升城市街道。

主干道:重点实施G342改建、龙泽大街(金堤路-京开大道)、绿城路西延(濮瑞路-龙门路)、华安路(开德路-绿城路)共4条主干道。

干道:重点建设儒林街(祥云路—濮瑞路)、迎宾路(绿城路—卫都大街)、文岩街(张仪路-华安路)、张仪路(文岩街-卫都大街)、高阳大街(金辉路—京开道)、儒林街(龙门北路-祥云路)、开德路(华安路—香山路)、祥源北路(卫都大街-龙门北路)、迎宾路(儒林街—龙门北路)、金鼎路(龙泽大街-澶州大街)、学林街(文岩街—濮瑞路)、龙门北路(卫都大街—龙泽大街)、金辉路(龙泽大街-澶州大街)、孟春路(龙泽大街-澶州大街)、儒林街(濮瑞路-龙泽大街)、规划小路(开州路—振兴路)、商务中心区核心区(南北向4条)、商务中心区核心区(东西向4条)、学林街北东西小路(迎宾路—龙门路)、学林街南东西小路(迎宾路—龙门路)、兴濮路(绿城路—卫都大街)、华昌路(绿城路—开德路)、祥云路(儒林街—学林街)、智城路(龙泽大街-澶州大街)、班店南路(祥源路—祥云路)、大庙路(龙泽大街-澶州大街)、文岩街南、进水渠北侧(文岩街—华安路)、祥源南路(绿城路—龙门路)、祥云路(绿城路—卫都大街)、一行路(龙泽大街-澶州大街)、龙门南路(绿城路—卫都大街)、安凯路(绿城路—开德路)、濮源路(绿城路—开德路)、开德路(濮瑞路—龙门南路)、崇文路(龙泽大街-澶州大街)、商鞅路西一行路东(龙泽大街—澶州大街)、金堤路东—金鼎路西(龙泽大街—澶州大街)、龙泽大街北、高阳大街南(金堤路—大庙路)等41条干道。

农村公路提质。重点推进北片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扩宽提质项目,围绕北片区行政村实施村村通和农村道路维护提升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村入组”工程。

停车场提质扩容。重点推进建设龙山智慧停车场、金堤路市政地下停车场、商务中心区市政地上停车场、大数据中心地下停车场、城市停车场智慧管理系统建设(谋划)、东西龙湖立体停车场(谋划)等项目。

第三节  建设和谐循环的水利支持系统

实施水系连通建设工程。围绕龙湖、马颊河、引黄入冀补淀干渠、顺城河、退水渠和七星渠等主要水系,大力推进生态水网建设,丰富连通方式,做好城乡水系连通,构建碧水顺畅流动、河库彼此通达的循环水系。实施河道清障和清淤疏浚工程,修补破损河床,建立河道河床长效保护机制,强化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和输水能力。推进岸坡综合治理,实施岸坡加绿增植工程,强化岸坡防护养护。

强化水资源调配能力建设。谋划增加储、蓄水工程设施,实施示范区七星渠水系连通及生态湿地保护工程。建立健全雨水、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长效机制,有计划地对河、湖、渠水量进行科学调度,努力保障河湖生态基流,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水网运行调度方案和应急水量调度预案。强化城区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坑塘沟渠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强化灭火救援有效供水保障,在固定路段及农村村口建设消防水鹤。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强化对雨情、旱情、水质等信息的监测预警。

深度实施节水行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将集约节约用水贯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全过程。提高雨水利用水平,注重中水回用。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公共建筑鼓励安装中水设施。加速推进农业节水行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推广应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先进高效节水灌溉和智慧灌溉技术,积极发展智慧灌溉系统,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开展城镇节水行动,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改造,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

专栏5-3  水利系统建设重大项目

水库优化提升。重点建设示范区七星渠水系连通及生态湿地保护、濮阳市引黄灌溉调节水库2#退水闸渠、水库2#退水渠岸线防护及绿化工程、水库进水渠(文岩街-华安路)岸线防护及绿化工程、水库东湖北部岸线绿化工程、东西湖水质监测体系、依托东西湖的城市雨水搜集系统等项目。

园区水利支撑体系。重点推进建设示范区教育园区水系引入工程和物流园区商务环境提升水系工程。

第四节  建设清洁绿色的能源支撑网络

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大力发展清洁绿色能源,实施能源网络优化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新动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清洁能源消纳机制,稳步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和比例。以梯级和高值化利用为重点推进先进生物质能发展,科学布局建设地热能应用项目。因地制宜加速布局分散式风力发电,推广太阳能屋顶,提高太阳能和水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给。积极对接相关企业投资,适时引入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持续实施“气化濮阳”工程,增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加强能源集约节约利用,对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加速绿色节能建筑推广应用,打造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加速完善、落实支持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推进完善城市弱电和高压电网建设,高质量建成投用新区、龙乡两座110KV变电站,高标准实施仓颉500KV变电站迁扩建工程。

专栏5-4  能源系统建设重大项目

电网提升。重点建设东湖变电站(龙乡变)、西湖变电站(新区变)、开阳变电站、祥云变电站、绿城变电站、仓颉变电站迁改、西片区北部变电站、西片区南部变电站、物流园区变电站、北片区农村电网以及示范区配电管网等项目。

绿色能源。重点推进建设地热能、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

新能源汽车推广。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替换项目,将公交车、出租车、轻型物流配送车、环卫作业车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传统能源汽车替换为新能源汽车。

第五节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布局

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5G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完善5G基站布局,尽快实现5G基站全覆盖。进一步加大对5G网络建设投入力度,持续提升5G组网规模,建立速率高、覆盖广、体验好的5G精品网。创新5G网络应用,积极开展基于5G网络的各类行业场景应用探索和落地,打造5G+产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示范工程。加强农村光纤、5G网络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补齐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

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引导企业在大数据智慧生态园建立大数据中心项目,打造服务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完善大数据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示范区千兆网络(10G PON)、窄带物联网(NB-IoT)等规模部署应用,强化光纤光缆、电力等基础保障。

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建设。以公共停车区为主题,重点围绕大型停车场和社区附近停车区,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的城乡公共充电网络。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建设全区统一的充电设施公共信息智能服务平台,提升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

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现代化网络公共安全服务平台,加强政府部门间以及政府和涉密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增强数据安全管理规范性,完善容灾备份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安全评测、风险评估等日常安全工作机制。

 

第六章  繁荣发展文化教育,打造人文智慧之城

 

坚持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延续传承城乡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把智慧管理融入城市,推动文化教育繁荣兴盛、文明生活蔚然成风,将示范区建成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特色彰显、管理精细的人文智慧城市。

第一节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彰显城市历史文化风韵。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深度挖掘、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记忆。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村镇及传统村落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在建设中破坏。在示范区主要街区、广场、公园等处设立一批能够体现濮阳上古文化、春秋文化、龙文化、杂技文化等文化元素的特色标牌、雕塑等景观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推进滨河商业街建设,统筹街区主色调和街区风格,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商品特色、经营特色,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展示现代城市特色风貌。强化城市空间管控,尊重自然山水环境特征,科学塑造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结合山水生态系统建设,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加快形成“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空间格局。对城市出入口、中心区等重要节点精心设计,建设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设施,着力抓好商务中心区主、副地标和建业▪天筑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更具魅力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强化建筑高度管控,保证城市天际线与山水风貌相协调。

培树城市文明之风。实施城市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培养礼让斑马线、文明排队、文明用餐、文明旅游等文明习惯,营造良好的文明风尚、精神风貌和人文氛围。弘扬诚信文化,打造诚信示范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建立惩戒失德行为机制。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涵养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第二节  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构建优质均等的基础教育体系。着力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加快西湖小学、民生小学、高阳实验学校等一批学校建设,配备一流教学设备,满足适龄学生就近接受教育的需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引进全国知名院校与示范区合作办学,打造合作性品牌学校,完成“17+1”学校区域布局,积极发展优质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着力办好一批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办好特殊教育,重点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建立高质量创新型教师队伍,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全面加强职业学校硬件建设和内涵建设,打造一批优质职业教育试点示范,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结构和效能优化,建立就业、职业、产业、行业和企业“五业联动”的人才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濮阳杂技艺术学校国内外影响力,促进杂技与音乐、戏曲、舞蹈、体育融合发展。支持濮阳技师学院升级为大专院校,打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省级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等品牌。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多元成才。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发挥教育园区区位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双一流”高校、知名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科研型机构来示范区办学,引导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到示范区办分校,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建设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支持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康复治疗、老年护理、心理健康与营养等特色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

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加强继续教育统筹管理,完善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拓展网络教育新路径,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  促进文化繁荣兴盛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示范区融媒体中心,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矩阵。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建立健全优质网络内容生产体系、网络正能量传播体系、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多层次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区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谋划建设博物馆,完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城区不同层次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谋划建设融媒体中心,实施按需推送、精准服务。持续开展全区优秀节目调演、“文化惠民社区行”等各种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提高社区、街道等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

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文化资源创新利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打造具有濮阳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载体建设,着力推进西湖文化产业园建设,整合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各类文化要素,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基地,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文化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引进和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鼓励支持各类演艺、广告公司发展壮大。加强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重点开发一批濮阳特色历史文化IP和数字化文创产品,推动文创产品进景区、酒店。做大做强杂技文化产业,进一步擦亮“世界杂技之窗”品牌。促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短视频、数字影视、互联网广告、数字体育等新兴数字文娱产业,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持续实施“文化+行动”计划,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名吃街区,大力发展濮阳饮食文化产业,谋划建设龙湖印象“卫国风情”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举办好文化节庆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举办高品位的文化节会、龙舟大赛和水上极限运动赛事。

加强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濮阳示范区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大力支持戏曲、书画等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民间艺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开展当代名人、名作、名师评选活动。

第四节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加速推进建设“城市大脑”。依托濮阳市大数据中心,聚焦社会信用、医疗健康、普惠金融等领域,强化信息集中汇聚,数据信息采集质量。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推动示范区各部门内部网络和信息系统整合融合。支持应用生态开放,大力吸引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建设优良的智慧城市开发生态。着力提供智慧公共服务,聚焦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体育、住房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服务普惠应用,建设覆盖多渠道、多层级的公共服务终端体系,统一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拓展城市体验感、感知度。

实现城市治理智慧化。重点推动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城管、智慧消防等建设,显著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使城市更加宜居。开展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强自适应交通信号灯等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打造综合交通一体化管控中心。依托智慧城管指挥平台,推动城管执法下沉社区,建立城市垃圾的智能分类和监管体系,实现“从源头到去向全程量化监控”的物联网管理模式。将“智慧消防”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制定“智慧消防”建设方案和试点方案,提升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专栏6-1  人文智慧城市重大项目

人文城市。重点建设城市亮化工程、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

公共教育。重点建设西湖中学、一行中学、金辉实验学校、高阳实验学校、安凯实验学校、班店实验学校、祥云实验学校、西湖小学、民生小学、学林小学、崇文小学、一贯制合作办学、示范区幼儿园改制以及17所小区配套幼儿园等项目。

文化体育。重点建设龙文化博物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濮阳分院项目、示范区科技馆、示范区文化艺术馆、文化艺术中心、融媒体中心、龙山龙湖体育公园、体育中心、示范区全民健身户外运动场、示范区全民健身室内体育馆、城市慢行步道等项目。

 

第七章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和谐幸福之城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统筹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落实按要素分配政策,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落实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落实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推进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着重解决失地农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问题。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等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归雁工程”,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健全创业帮扶机制。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就业创业和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劳动者与用工企业无缝对接。加大特殊人群就业扶持力度,促进残疾人、社区矫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戒毒康复人员等其他群体就业。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加强失业风险防范,完善失业风险预警和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十四五”期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0.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完善民生基本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逐步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完善医疗保险体系,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建立长期护理险制度,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机构布局,统筹城乡与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人民医院、濮阳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老年病和慢性病等各类医疗机构。完善基层医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绿城、东湖、鹿城、开德等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提高基层医疗管理、技术、服务等综合水平。健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构建以示范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西湖医院、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公共卫生数据集中共享,构建远程医疗系统,提高智慧医疗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培养一批中医药创新领军人才。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增设面向基层群众、利民便民的公众健身场地和设施,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群众体育活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到2025年末,示范区住院床位总数达到0.3万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

促进人口健康均衡发展。持续扩大城区人口总量,全面提升城区人口承载能力,加速要素聚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体系。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推动人口结构良性变动和健康均衡发展。扩大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加快布局建设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养护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实施老年人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工程,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支持更多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等方面发挥特长和优势。积极研发推广适老生活用品、老年功能代偿和辅助产品、智慧养老产品,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加强妇女儿童关爱服务,引导和支持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保障儿童合法权利。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对青年教育、就业、住房、婚恋等服务支持,全面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完善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基层党建+”模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丰富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途径,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

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能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坚定维护生态安全,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完善人防疏散基地和地下防护工程功能,发展巨灾保险,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保证全区群众食品药品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确保经济安全。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一村(格)一警”、村(居)法律顾问长效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制度,广泛培育“品牌调解室”“金牌调解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打造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示范区和社区综合治理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健全“雪亮工程”网络和运行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实施“心防工程”,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戒毒、社区矫正等场所建设,加强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和心理疏导。

全面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党的领导下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基层统战工作,做好新时代港澳和对台工作。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做好对口援疆工作。加强双拥工作,强化全民国防教育,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深入推进服务型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全覆盖、可选择、均等化。

第三节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标准体系,配合市级层面建立健全事故灾害风险预防控制标准、突发事件分级分类标准以及预警、响应、处置等应急管理分级标准,推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分级响应标准。建立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并细化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责任。建立覆盖全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员配置,做好资金、装备保障工作,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城乡生命线工程、应急避难场所、交通、水利、通信、供电等关键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开展区、街道、社区多层级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强化部门间应急信息资源对接共享,畅通与省、市应急管理部门对接渠道。

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健全应急预警机制,研究制定事故灾害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信息发布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制度。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提升人员、物资等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

专栏7-1  和谐幸福城重大项目

就业服务。重点建设示范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创业就业综合体(西张仪濮清市场)、祁家庄创业就业孵化商贸综合体、劳动技能培训大楼、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训中心、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等项目。

医疗健康。重点建设西湖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示范区疾病控制中心、卫都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区人民医院、远程健康医疗培训基地、远程智慧医疗系统等项目。

民生基本保障。重点建设示范区老年养护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集体公祠、濮阳市殡葬服务中心、示范区社区矫正中心等项目。

公共服务:重点建设水电气暖等公共配套项目综合服务平台、小鱼易联会议系统等项目。

住房保障。重点建设示范区房地产管理中心、人才公寓、娄店城中村改造、貌庄城中村改造、祁家庄城中村改造、东湖社区B区、西湖社区B区、东湖社区C区、西湖社区C区、示范区班家等七村改造安置项目、西部片区安置社区公共配套工程、北豆村拆迁安置项目、西张仪拆迁安置、大庙村拆迁安置等项目。

人口承载力提升。重点建设建业世和府、滨湖湾贰號院、璞禵公馆、凤凰城二期、碧桂园·铂金时代、森林半岛、龙湖壹号、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村庄整治项目等项目。

社会治理。重点建设开州办党群服务中心、恒大悦龙台社区服务中心、开州北路消防站、班家小镇消防站、开州路派出所和交警队业务用房、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信息工程等项目。

应急管理。重点建设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推动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坚决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谋划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对公权力的制约,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开展清廉示范区建设,努力建设和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

第二节  健全规划体系

强化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强产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专项规划与本规划之间的衔接,注意与国家、省、市行业部门相关规划紧密对接,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切实贯彻本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形成以本规划为统领,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功能互补、统一完备的发展规划体系。建立规划管理制度,注重监测评估和监督考核,完善年度监测分析机制,健全专项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社会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和督查考核,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围绕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建立健全覆盖各部门的重大项目储备库,通过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努力形成梯次发展的良好态势。完善重大项目“挂图作战”工作体系,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列出责任清单,明确完成时限,逐级传导压力。完善项目督查检查机制,健全定期调度、专项督查和跟踪问效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完善项目考核评价机制,改进项目工作考核办法,奖勤罚懒、奖优惩劣,营造项目工作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第四节  完善政策支持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按轻重缓急纳入年度计划报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综合实施消费、投资、产业和财政等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及时出台各类调整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民生福利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建设。

第五节  扩大社会参与

加强规划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体,大力宣传“十四五”相关政策。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加强组织动员。全面展现示范区广大党员干部在“十四五”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凝聚“十四五”发展强大合力。对“十四五”规划战略实施过程中涌现的突出事迹、突出典型、先进经验要进行总结,讲好“十四五”中的示范区故事,力争为全省全市实施“十四五”规划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1-07-26 11:10